原民變遷+太巴塱

研究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 中研院年底提建議
中央社╱中央社 2007-02-14 17:22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十四日電)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正在進行「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初步研究發現原住民對台灣經過近年極大改變後,原鄉菁英對許多新政策覺得惶恐;民族所所長黃樹民表示,有關後續影響,將經過三月發出的全島性問卷,深入調查分析,研究結論建議將於年底提出。

中研院民族所五十年來對台灣原住民的研究不遺餘力,成果豐碩,特別於今天召開記者會,從研究著作成果呈現、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民族所博物館收藏、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文獻翻譯計畫、民族誌影片等項,說明民族所幾十年來對原住民的貢獻。

黃樹民說,行政院成立原住民族委員會,就是民族所過去研究提出對政府政策建議的貢獻,新的「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依據以前研究的精神與成果,檢討台灣經過近年這麼大的改變以後,原住民生活有什麼重大改變?在全球化角度下,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永續也牽涉到原住民要直接面對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語言變遷,例如國家公園設置的衝擊等等,都希望透過研究力量回饋原住民社會。

他指出,在原住民基本法通過、自治區發展等新政策造成許多爭議問題,有利或不利原住民原鄉的發展,讓原住民社區菁英感到惶恐,再如部落會議的推動,影響如何,也要花些時間,從台灣歷史發展軌跡、與世界各國的對比進行分析,整個研究最後會提出具體看法。

黃樹民說,計畫從去年三月開始推動,三月將發出全島性的問卷,初步將到原住民原鄉做田野調查,計畫也邀請許多學者共同參與,檢討近年頒佈有關原住民福利的立法與執行,並提出進行政策評估的架構與對將來的展望。

學者參與探討的近十個題目,包括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的變遷與現況,原住民社會經濟地位的變遷,原住民勞動市場概況與地方產業發展政策,原住民社會福利與健康政策,原住民教育與人才培育,原住民語言現況與多元文化教育,原住民文化發展與智慧財產權,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與土地共管機制,原住民的政治參與與行政,都預定年底提出研究結論。
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702/20070214944241.html 



民族誌專家胡台麗拍攝太巴塱祖屋重建經過
中央社╱中央社 2007-02-14 19:58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十四日電)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田野調查拍攝的最新一部台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靈魂圖像」,記錄阿美族近兩百年歷史的「太巴塱祖屋」重建經過,最近重建完成的太巴塱祖屋已向花蓮縣政府登記為文化景觀,剛獲審查同意,即將報請文建會完成審查程序。

太巴塱祖屋是花蓮阿美族原住民有記錄的唯一古屋,台灣日治時代就有文獻提到,特色是有雕刻與繪圖,述說豐富的歷史傳說故事,在洪水衝擊中,阿美族祖先從山上遷移到太巴塱沙克沙堡,再遷移到現在的花蓮縣光復鄉富田村太巴塱部落,繼承人已傳到五十幾代,以一代三十年計算,古屋歷史近兩百年。

不過,太巴塱古屋有八根樑柱留在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民族博物館,提供原住民相關研究參考。

胡台麗表示,花蓮阿美族負責祭祀的家族古屋,在部落教會化後,荒廢祭祀,古屋柱子堆在空地上,也沒有重建計畫,一九六七年間,她在進行田野調查時獲得部落同意,把八根樑柱運回中研院重建古屋,後來風災吹倒了,柱子變成民族所民族博物館的典藏品。

近來,阿美族年輕一代希望重建古屋,向中研院交涉想要回樑柱,在民族所勸說下,阿美族年輕的一代於二00五年到中研院民族所門前,殺豬唱歌迎請祖靈回鄉,民族所協助古屋重建經費,重建一年多後於去年底完成,已成部落村莊最有特色的一棟祖屋。

民族所保留的阿美族古屋樑柱,述說著浪漫的原住民古老神話傳說,例如,一根柱子上面雕刻有女孩與洪水的故事,胡台麗說,很久以前一對夫婦生了一個從娘胎開始就全身發光的美貌女孩,人稱「太陽之女」,長大後到溪邊汲水,海神之子驚為天人,欲迎娶回家,女孩父母不同意,把女兒裝箱埋在土裡,光亮遮不住,仍被「海神之子」找到,並以洪水把女孩沖到海裡,再娶回家。

女孩的父母傷心不已,父親化成海草,母親化成山邊的樹,眺望著到海邊的女兒;女孩的一對兄妹被洪水漂到貓公山上,為繁衍後代,兄妹成婚,生的後代遺傳不正常,天神後來派遣使者下凡,協助兄妹生出正常的後代,是繁衍出後來太巴塱部落原住民的祖先,這又是另一根太巴塱古屋樑柱的神話故事。

胡台麗拍攝太巴塱古屋重建過程影片,資料已經蒐集的差不多,她表示,希望明年完成這部影片。
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702/2007021494489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古號 的頭像
    古號

    kufao

    古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