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是多元文化體制的先進國,加拿大的原住民電視台APTN不但規定四分之三的員工必須為原住民,而且電視台的董事長和台長都是原住民。沒有人質疑這是血統主義。在台灣有這樣質疑的人大概沒聽過多元文化主義國家的affirmative action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積極的差別性待遇是矯正弱勢族群被排擠現象的必要手段,也是實現族群正義的必要過程。這樣的原則甚至不限於原住民事務而基本適用在政府資源的使用上,如學校的錄取名額。
我相信,以加拿大作為先進工業化國家,白人社群在狹義的「電視專業」上應該有機會遙遙領先長期要為物質與文化生存而對抗優勢社群的原住民社群。但我也相信,深知多元文化要義的加拿大社會正因為如此,因而會認為原住民電視台必須由原住民來擔任主要、關鍵職務。否則,白人主流社會憑其龐大而「先進」的「電視專業」社群,勢必要繼續領導原住民族文化的發展。也就是說,白人社會在電視專業上優越的競爭力,正是原住民必須成立並主導「自己的」電視台的重要原因。
在電子傳播成為文化發展(或毀滅)主要機制的現代社會,電視頻道的掌握競賽即是文化競逐的戰爭。尤其對弱勢的原住民族而言,電視台就是文化防衛和發展的主要武器。我相信,主流社會的成員即使再認同原住民,即使再了解原住民,甚至即使比許多原住民人士參與了更多原住民文化工作,都不應被賦予掌握這個武器的權力。主流社會的熱心人士也許可以考慮扮演原住民的傭兵、參謀、教練乃至軍師的角色,但沒有道理說必須擔當原住民的指揮官才算是盡了朋友之誼。這就像我們大抵不會支持一個美國籍的台灣通友人可以當台灣總統。
多元文化主義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去自我族群中心的思考。這樣的精神包含著對啟蒙意識形態的不安或批判,因此也就隨帶著一種建設性的懷疑主義,認為自己原先所熟悉的一套知識或價值體系可能是一種文化偏見或障蔽。相對地,對異文化就必須採取謙遜的態度,不枉下判斷。因為,多元文化主義者相信所謂理性或認知能力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產物。因此,去除族群文化中心主義和培養跨文化視野是好的,但跨文化經驗之為一種成長,正告訴我們不應該宣稱可以成為異文化、尤其是少數族群文化的代言人。否則,這和「白種人的負擔」將何以別乎?
多元文化主義另一個核心概念是少數族群的主體性。在傳統民族國家想像中,國民是均質的個人,享有相同的基本權利。這樣的想像和由此而建立的制度環境忽略了少數族群在文化上的異質性,也無視少數族群因此而必須屈從適應於主流文化的付出與認同的掙扎(比如,以主流族群語言為通行語)。多元文化主義認知並承認主流社群的共同體建構或公共性建構,是以少數族群的去主體性和邊緣化為代價,甚至以其認同的污名化為代價。因此在重建多元文化體制的共同體時,少數族群在族群事務上的自主性和跨族群(或國家共同)事務上的參與性,就成為多元文化體制的基本特徵。自主性是主體性的基礎。有自主性不一定能實現主體性,但無自主性就不會有主體性。因此,在這個問題脈絡上提出「血緣主義」的質疑,實在難脫主流社群的族群中心主義。
因此,我認為,不但原住民電視頻道執行長應該由原住民擔任,而且,中長期而言,原住民電視台應該脫離以漢人為主的公廣集團,成為一個獨立法人性質的原住民電視台。
=============================
原民團體連署反對非原住民原民台長
中央社 2006-09-12 13:28
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609/20060912307990.html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十二日電)針對公共電視遴選非原住民的原民台台長,原住民團體「烏瑪它文化工團」今天表示,已有超過千人連署反對非原住民出任原民台台長,目前仍持續連署中,他們要求公共電視董事會積極回應原住民的要求。
公共電視董事會八月七日遴選漢族導演虞戡平出任原民台台長,「烏瑪它文化工團」發言人那莫諾虎表示,公視董事會遴選原民台台長過程,從未徵詢原住民社會的意見,虞戡平不是原住民,如何和原住民社會歷史連結,又如何創造新的議題?這是原住民社會中許多耆老所擔憂的。公視董事會一意孤行,原住民忍無可忍,除公布連署外,還會採取更激烈的抗議行動。
那莫諾虎說,公視董事會一個月來,對於原住民的意見置之不理,更稱「原住民缺乏專業人才」來打擊原住民自信,令原住民族人大為不滿。「公視董事會態度傲慢,原民台可以預見將被公視操控,難有自主空間」。
那莫諾虎表示,「烏瑪它」在原住民語言中代表「眼睛」的意思,也就是他們將持續監督公廣原民台的運作。
原運前輩馬耀‧谷木表示,公視董事會最後選出非原住民擔任台長,已違背族群電視台設立的初衷,也悖離原住民社會的期待,公視董事會有必要向原住民社會說明。長期以來原住民運動所追求的無非是原住民的自決與自治,原住民的傳播權更是追求的目標。
烏瑪它工團統計參與連署反對台長為非原住民的族人,來自部落的連署包括鄒族民族議會、泰雅族民族議會、北賽夏族部落議會、花蓮馬谷達愛民族議會、花蓮馬太鞍部落拉可林以及太巴塱部落族人;平埔族文化協會、花蓮鳳林吉拉卡樣部落、花蓮縣守望部落交流協會、學生團體等等超過千人。
===============================================
kufao:
主流社會反省實踐只有提供[資源與機會空間]及[尊重主體自我再確認再擁有的演化過程]的義務履行(引用林育世君所闡釋的REAPPROPREATION 觀點)
絕無干預詮釋的任何粗暴藉口
再善意再專業的非主體
只能在旁提供無私協助
否則釋疑已難何以興利
程序正義的形式與手段
需排除宣奪或阻礙主體與實質正義實現目的的可能
在[手段檢驗目的]的警覺中防範[原罪]變[本罪]之非